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最大的展台,非“THE SMART CHAIN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”莫属,在3565平方米空间内,光明食品集团将所有收购、入股的海外品牌集纳于此,形成智慧链,并进行全方位展示。但很少有人会问,这条智慧链最终通往何方?
答案则在展馆之外。长宁区水城路555号,“光明城市厨房”驻扎在社区巷口,来自意大利的橄榄油、西班牙的金枪鱼、新西兰的牛奶、澳大利亚的牛肉……20多家参展企业的400余个展品相融构成了“世界美食·城市厨房”的体系业态,消费者走进餐厅,品尝舌尖上的世界美食,进博会溢出效应最终落地于365天的美好生活。
第六届进博会昨天圆满闭幕,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.1亿美元,比上届增长6.7%,创下新高。除了早已众所周知的“展品变商品,展商变投资商”,事实上,经过这些年进博会的不间断培育,你还能发现更多不一般的“溢出”,比如大企业为“链主”,带动小企业在大平台发光;又比如越来越多进口展品落于日常商品,为国内消费者带来美好生活;还比如中国创新开始反哺海外,形成国内国外双向奔赴、相互提升。
以大带小
进博会有一个热词,叫作“链主”企业。它原本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的带头人,现在有了新的解读:参展商带“团”,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走上进博会大舞台。
新西兰乳品企业纽仕兰今年首次带领该国12家中小企业“组团”参展,那根链条则是联通中国和新西兰的数字跨洋营销通道。原来,今年6月起,纽仕兰率先开始打造“直播+溯源”双边经济新引擎,纽仕兰乳业亚太区CEO盛文灏很快就收到了玛琪摩尔等品牌商的咨询:“我们想开拓中国市场,能不能带上我们?”盛文灏眼睛一亮:那就一起去进博会!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,纽仕兰搭起直播间,邀请12家企业轮番上阵,以直播为媒、跨境电商为通道,抹平时空阻隔。有这样的“链主”企业以大带小在前方引路,更多小企业得以在进博会发光发亮、奋力追梦。
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此次携17家创新企业“组团”而来,这些小企业并非欧莱雅集团下属品牌,而是来自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项目。一家韩国企业研发出先进的生物技术,将天然植物提取物与微生物发酵技术相结合,在进博会上自信展现面向未来的美妆科技解决方案。
“这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进博会:这是一个让行业伙伴、大公司与小公司携手合作、共建更好商业环境的平台,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。”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认为,进博会是其开放式创新生态圈的见证者。
从更高维度观察,进博会本身就是一个“以大带小”的最佳平台,演绎了大量从9平方米展位起步的创业故事,这种创新氛围已逐渐成为进博会的“显性基因”,成为溢出效应的原动力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说,本届进博会把创新孵化专区挪到了北厅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展览面积和项目数量双双翻倍,吸引了3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个创新项目,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。
进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背后,归根到底是市场、是平台、是成果转化落地的大机遇。数以千计的全球初创企业来到进博会,也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中国的承诺——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,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。
落地生活
走过6个春秋,进博会溢出效应越来越显著,而它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,照见美好生活。
每一年的进博会,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总是人声鼎沸。以此为原点,很多全球首发、亚洲首秀药品、药械最终都能获批上市,托举起生命健康。短肠综合征是一种患病率极低的罕见病,患者长期依赖肠外营养和静脉输注支持,生活艰辛。去年进博会期间,武田制药带来了一款创新药Revestive,得益于博鳌乐城特许准入、先行先试的政策,仅仅6个月后,这款创新药就在乐城先行先试区的医疗机构落地,来自甘肃兰州的4岁小朋友果果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受益患者。
“2020年以来,武田制药已有超过10款在进博会上展示过的创新药物和突破性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上市,7款创新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。”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说,得益于进博会,企业在华获批上市速度和数量屡创新纪录。
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的展品离老百姓生活更近。6届“全勤生”麦德龙此次带来117款全球精选商品,首次参展商品达61款,其中33款首发商品“零时差”落地中国市场。麦德龙中国总裁蔡天乐说,麦德龙的全球采购已为中国市场引入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商品,成为全球商品落地中国的重要链接。
无论是进博会场内还是场外,无论是会期6天还是日常365天,进博会溢出效应最终体现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今年进博会,光明食品集团与澳大利亚IBF牧场达成战略合作,将把来自澳大利亚的“橙子和牛”引进国内,再度升级牛肉品质。光明食品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军说得坦率:光明集团所构建的智慧链体系、呈现在进博会展台的每一件展品,最终都会落地于上海街头的商场、超市、餐厅,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双向奔赴
联合利华今年迎来进入中国市场100周年,它的展台被设计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“时光隧道”,一辆铛铛车回顾了品牌入华百年的历程,一列高铁则代表通向未来的旅程。站在下一个百年的起点,外资品牌的经营战略也在发生转变,联合利华中国区总裁瞿巍这样注解:通过进博会,联合利华将把更多可持续创新成果带给本土消费者,把更多的“中国智造”与“中国研发”推介给全球。
从全球品牌走进来,到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,在这个不断深化开放、与世界同行的大海般市场,进博会正成为一个关键的“中转站”,释放出更多“合作共赢”的信号。今年,无印良品首次参展进博会,其日本总社社长堂前宣夫率高管团队飞赴上海,并由此“进入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”,将更多中国设计推向全球市场。
在进博会,记者还看到了更多上海企业的身影,这些企业怀着学习的心态,来这里参观对标、合作交流、启迪思路。
在上海支小马路诞生并成长起来的西井科技,从创业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全球化企业。过去6天,西井科技高级副总裁张波始终“钉”在汽车展区,“与奔驰、捷豹、长城汽车、中远海运、和记港口的高管都见面了,德国、法国、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克罗地亚等国原本从没有过交流的展客商,都对我们的新能源智能无人驾驶卡车Q-Truck大有兴趣,有望成为潜力合作区域。”他说,这几天,西井科技第二批Q-Truck已从上海起航,正在运往英国菲力斯杜港途中。“参加完进博会,我们要立刻复盘,用好进博资源,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。”
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有感而发:“进博会不仅仅是为了进口,它也可以在洽商中看到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巨大潜力;进博会不仅仅是货物的进口,还将助推数字革命所引发的新产业、新领域、新商业模式得到长远发展。”
走过6年发展历程,进博会何以越办越好?它除了更好发挥国际采购、投资促进、人文交流、开放合作平台功能,也要在更深层次对中国、对上海未来发展产生启示、牵引和提升作用,带来不一般的溢出效应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进博会之于上海与世界的链接,也有着双向奔赴的意义。
来源:文汇报